近几年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讨论越来越多了,从心理学角度聊一聊这个话题。我们把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攻击者把伤害对方作为
近几年关于儿童攻击性的讨论越来越多了,从心理学角度聊一聊这个话题。我们把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分为两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攻击者把伤害对方作为一种获得其他东西的手段,敌意性攻击则是指,攻击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伤害对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划分呢?因为现在有种风气,就是看到小孩子之间有攻击行为,很容易下结论说发起攻击的小孩是恶意的。

对于不同的攻击类型,家长和老师所采取的干预方法也是有区别的,下文会讲到。与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相对应的,是高攻击性儿童的两个类型:主动型攻击者,和反应型攻击者。反应型攻击者常常有这样的预期:别人对我是敌意的。当发生一个模棱两可的事件时,比如小孩A在拼拼图,一个同伴路过,踢到了A的桌子,把拼图弄乱了。根据这个场景,A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把对方的行为归为敌意行为,然后以敌意方式进行报复。

根据攻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两种类型:敌意性攻击(hostileaggression)和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aggression)。敌意性攻击一般由痛苦或不安引起,是情绪性的行为,其目的是伤害别人,给他人造成痛苦作为最终目标,比如打架斗殴。工具性攻击并不直接由愤怒或某种情绪引起,而是把伤害他人作为一种手手段,目的是通过攻击获得所希望的奖励或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抢劫获取财物。

理由是人们的攻击行为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敌意性的攻击由痛苦的情绪体验刺激(例如,侮辱、挫折或嫉妒)所引发,而工具性攻击并没有这些情绪上的原因。此外,敌意性攻击可能转变为致死的行为,以伤害对方的身体为最终目的;而像抢劫这样的工具性攻击,主要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财物,不一定会伤害别人的身体。最后,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控制或矫正。

是指儿童充满敌意的破坏物体或伤害他人的“暴力”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的身体伤害,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工具踢打他人;2.言语攻击,通过谩骂、嘲笑等言语对他人进行攻击,取得精神、心理上的快乐。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1.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是什么?攻击性行为是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如果从攻击别人的意图出发,则主要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而在心理学把攻击性行为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故意或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